(一) 内容(Content)
在Web1.0时代内容主要由厂商提供,使用者仅单方面接受信息。而在Web2.0时代则强调提供双向交流,由使用者参与并贡献内容。简言之,在Web2.0时代用户不只是消费者,更是内容的提供者。分析由使用者贡献内容的众多案例,可看出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。由具有高度知识性的百科全书Wikipedia到仅只是由使用者投票决定新闻重要性的Digg.com都是有名的成功案例。
(二) 社群(Community)
社群经营的理念早在Web1.0时代就有。通常以加入会员,共享部分特定资源(如公告栏、讨论版、聊天室、下载空间)为主要经营方式。但Web2.0的经营方式则更为多元且活泼,在各种服务上都对社会网络的功能进行强化,见表下,大量建立人际连结的接点,不论是现实中的人脉、书签、相薄、地理位置甚至愿望清单等都可以成为建立人际网络的起点。通过大量的社会网络功能,促进分享也强化服务对使用者的黏性。
Web2.0社群服务案例与人际接点
服务名称
|
人际连结接点
|
Linkedin.com
Del.icio.us
Flickr
43. Places、Platial
43 Things
Last.fm
|
现实世界人脉
网络书签
相片
地理位置
愿望清单
歌曲清单
|
(三) 消费者使用体验(Customers Experience)
良好的使用者体验有助于降低学习门槛,并提升使用者对服务的接受度。在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Web2.0概念实践过程当中,良好的使用体验更是鼓励用户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。
举例来说,在地图界面广为普及之前,当使用者想要描述地点位置时,往往只能写地址,并用文字极力描述附近的地标。不但提供信息的人麻烦,阅读信息的使用者也不好理解。但现在随着Goolge Maps等地图的流行,使用者能够直接在地图上点选地点,大大降低了使用上的负担,也造就了如Platial.com等由使用者共同创造生活地图或景点指引的服务。
除了前述有关地图界面造成的使用体验差异之外,地图服务自身界面的进步其实也是极具代表性的。过去的地图服务在界面设计上往往局限于所谓的「8个小箭头」的设计,使用者必须通过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左上、右上、左下、右下8个箭头来操作地图界面。而现在的地图服务如Google Maps等几乎都提供了直接以鼠标拖拉的操作界面。表面上差异似乎不大,但在操作体验上却截然不同。
除了良好的设计之外,界面相关技术对创造良好的使用者体验也相当重要。过去的Java Applet、Flash等技术都是Web1.0时代为了强化使用者体验而作出的努力。Web2.0时代则是以AJAX为主流应用,让使用者在不需要安装额外plug-in的状态下,能够在Web上享受到便利且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使用界面,改善使用体验。
(四) 跨服务的互动与整合(Cross-Service Integration)
由于技术的进步、成熟与经营理念的改变,Web2.0时代的服务,往往开放程序开发界面(如Web Service)及资料聚合界面(如RSS)。借开放界面来带动社群与第3方开发者投入,发挥Web2.0服务的网络效应。同时也创造出混搭这样的新开发风格。所谓的混搭,便是利用现有服务开放的界面,重新组合创造新服务。典型的案例如,将Craigslist上的租屋/售屋信息与Googe Map提供的地图服务整合而成的Housing Map地图找屋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