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m web site
如果你已經養成記帳、固定儲蓄、定期定額投資的習慣,恭喜你,已經踏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但很多人會發現,隨著資產越來越多,面對市場波動的心情起伏也會越來越大。當投資金額小,看到股市下跌 5%、10%,你可能會覺得「沒關係,再等等就好」。可是一旦本金越來越大,跌幅意味著更多絕對金額時,就很難不被影響。
這時候,資產配置(Asset Allocation)的重要性,就會逐漸浮現。它不只是分散風險,更是一種「讓你能睡得著」的長期策略。今天,我想帶大家從基礎進一步深入,分享如何打造一個「抗震型」投資組合,陪伴你穩健走過牛熊循環。
資產配置,簡單說就是根據你的目標、風險承受度,把資產分散在不同種類的投資工具中。這樣做的目的,不是追求最高報酬,而是控制風險、平滑波動,讓你在各種市場情境下都能維持計畫。
常見的資產類別可以分為:
股票(股票型基金、ETF):成長性高,但波動也大
債券(債券型基金、債券ETF):波動小,提供穩定收益
現金或貨幣型資產:流動性高,保護資產
不動產:抗通膨、提供租金收入,但流動性差
另類投資(黃金、REITs、私募基金等):增加分散性,但需要更多研究
核心概念是「別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。牛熊證街貨分佈圖
在談具體配置比例之前,必須先回答這三個問題:
短期(1~3 年):如結婚、買房頭期款、留學
中期(3~10 年):子女教育、事業轉型
長期(10 年以上):退休生活、財富傳承
不同目標需要的風險承受度不同,短期資金應該保守,長期資金則可以更積極。
這不僅是問你「能不能接受虧損」,而是「能在什麼情況下繼續持有,不會情緒化賣出」。很多人在股市大跌時,才發現自己實際能忍受的波動遠比想像中小。
包括收入穩定性、現金流、是否有貸款、家計壓力等,都會影響配置策略。年輕人收入成長潛力大,通常可以偏向股票;中年族群需要平衡現金流和資本保值,會逐漸加入更多債券或防禦型資產。
許多進階投資人會使用「核心-衛星配置法」(Core-Satellite Approach)來分配資產。